一袋袋结实饱满的大蒜,被大仓镇兴发村皮肤黝黑、身材精壮的村民们肩扛背运后,整齐地码放在村道上,记者看到,他们背的正是云南大理巍山县的紫皮大蒜。
26岁的村民李缘靠种紫皮蒜开上了小轿车、住上了楼房,“去年行情好,赚了100多万元,今年行情不好,幸亏有电商渠道助力,帮助大蒜卖出去、卖得快。”李缘说。
村民种植紫皮大蒜年入百万
从4年前的10多亩,到现如今300亩,村民李缘把种植紫皮大蒜做成了事业。
李缘坦言,在太仓镇兴发村,村民们多以种植蚕豆、油菜和稻子为生,农闲时节就出门打工,“因为蚕豆、油菜风险低,大蒜的价格波动比较大,销路也不算稳定。”
巍山是国内三个大蒜主产区之一,跟山东金乡大蒜比,它们的上市时间不一样,正好能有效互补。紫皮大蒜的花青素含量比较高,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大蒜的收益很可观,李缘计算,如果种植的是蚕豆,同样的种植面积,三四百亩蚕豆的收益在20万元左右,而紫皮大蒜收益则有100多万元。
2021年是李缘种植紫皮大蒜的第四年。他跟妻子、父母及姐姐一家五口人种植了300亩紫皮大蒜,除了自家的地,还以每亩地一季700元的价格租赁了大部分田地。“去年赚了100多万元。”连续几年的种植,李缘开上了小轿车,也在昆明购买了房子。
但是这几年,大蒜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种植户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及时,也出现了不少大蒜丰收却销路受阻、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大蒜的价格波动挺大的,有时候相差好几倍,有时也会被二道贩子压价,看着大量的大蒜烂在地里,焦急地很。”李缘说。
“带着泥土的香气,从源头直达社区”
“我们的大蒜,是带着泥土的气味到消费者手里的。”在巍山县的紫皮蒜生产基地,农产品供应链商户马艳介绍称,消费者收到的新鲜大蒜,没有任何其他加工,“地里是什么样子,客户收到的就是什么样子,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的绿色和健康。”
多年的合作,让李缘和马艳之间建立了很强的信任关系,只要到了大蒜丰收的季节,马艳就会和同事一起到田间地头,帮助大理的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
马艳所在的农产品供应链公司以前主要的业务模式是把货品以快递包裹的形式发到全国。“快递的周期一般要3到5天,生鲜损耗率比较高,现在通过源头直采,一车就拉到大仓,没有那么多上车下车的环节,能让生鲜损耗降到很低。”马艳说。
在紫皮大蒜生产基地
在她看来,社区电商新模式在帮助农产品上行、拓展销售渠道方面,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自从今年2月底跟美团优选合作后,仅在云南省内就有了数百吨的销量。马艳告诉记者,如果未来能够拓展到全国销售,那就能更进一步打开紫皮大蒜的销路。
以前在市面上见到的大部分都是干蒜,因为紫皮蒜前期需要通过摘果、打包、通过批发商分发到不同的批发市场等,“这个流程短则需要5、6天,长则需要6、7天才能完成,一些不易保存的产品就不得不采取干燥保鲜操作。”马艳解释道。
据介绍,“昨天下单,今天自提”的电商模式,缩短了从地里到餐桌的周期,产品能保持其原生态,现在市民们能吃到新鲜的大蒜,水分充足,非常可口。
马艳告诉记者,采用以销定采的模式,根据需求去采摘大蒜,再用一辆大车拉到大仓,第二天就能到消费者手里,这让大蒜的流通速度大大提升,农户也能快速回笼资金。“揣到兜里才是钱,卖个好价格农户才能睡个安稳觉。”
农鲜直采 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助“云品出滇”
记者了解到,得益于简化供应链、促进流通效率提升、升级品质管控,云南紫皮大蒜的销售渠道更加通畅,同时也促进优质农产品上行。自2020年12月以来,马艳的农产品供应库里,玉米、大蒜等多种产品销量好、销路广,受到当地种植户的大力支持。
2020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驻京办与美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围绕优质农产品出滇、美食消费扶贫、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展开合作,帮助云南优质农产品打响知名度并拓宽销售渠道,完善产销地对接的供应链体系,同时双方还将合作打造一批有云南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推动云南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自去年年底“农鲜直采”计划落地以来,云南昭通苹果登上《乘风破浪的姐姐》舞台成为明星同款;云南建水的紫薯也顺着社区电商链路,从滞销深山的染料变成城市餐桌的网红;“农鲜直采”计划也入驻丽江古城区助力当地农产品拓展销路走上新电商之旅。未来,还会有更多云南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切实助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
以上文案信息均为网络采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微信联系:zhsw00004版权说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们欣赏原创、更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出品:华蒜网 每天传播关于大蒜类信息 服务:大蒜知识|大蒜买卖|冷藏租赁|劳务提供|大蒜行情 二手市场|蒜圈通讯|蒜乡人物 如需发布信息加客服微信:zhsw00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