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蒜的食用史源远流长,可以说蒜是同人类历史一同成长起来的。 约公元前3000年,地中海沿岸国家开始栽培大蒜,其中古埃及壁画上就描绘过人们对大蒜的多种使用方法。
大蒜传入中国,还要归功于张骞。根据《博物志》卷六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胡桃、胡葱、苜蓿、胡荽、葡萄、大蒜等,并引进了栽培技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的应用广泛,无论配搭红肉白肉、生猛海鲜,还是烹饪方式的炒煎焗啫中,都少不了大蒜的身影。
北方多吃生蒜。无论是吃面条、大饼、肉还是菜,都离不开几瓣蒜。
南方常通过加热、油炸等加工方式,减少一些大蒜的辣味。再用于烹饪时,少了辛辣,多了鲜香,就成了既不喧宾夺主,又能点亮美味的多面手。
大蒜性温热,味辛,归脾、胃、肺经,具有行滞气、暖脾胃、消积、解毒、杀虫等功效。
《本草纲目》中记载大蒜:“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癥积肉食……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蒜中的一些成分,对化脓性球菌、白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青、链、氯、金霉素耐药的细菌对大蒜的一些成分仍然敏感。每年的3、4月份是流感高发季,吃点大蒜,对预防流感有一定效果。
中国人对蒜的应用还远不止这些。为了延长鲜蒜的保质期,或者稍微降低生蒜的辣度,让不能吃辣的朋友也能品尝蒜的美味,祖先们还利用腌制、做酱等工艺,发明了糖蒜、腊八蒜、蒜泥辣椒酱等美食。
大蒜虽好,但有时候还真不敢多吃。特别是是在工作日或需要出门社交的时候,看见蒜都要退避三舍。吃多了辣胃不说,满口的蒜味着实让人尴尬。
想吃蒜养生,还想不伤胃、没口气,可以试试这个新兴美食——黑蒜。
黑蒜是用新鲜大蒜带皮发酵120天而来,不仅保留了新鲜大蒜原有的营养成分,而且在非酶褐变过程中,分化出十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大大提高。
吃起来甜中带酸,不喜欢吃蒜的人也能接受,剥皮就可以直接吃。
黑蒜在性味上和大蒜一脉相承:健胃气、提心阳、辟秽气。剥开蒜皮,黑蒜颗颗饱满,蒜瓣乌黑发亮,散发着诱人光泽。咬上一口,质地软糯,酸甜交融。
黑蒜的制作并不复杂,但时间很漫长。
通常我们把制作过程叫做发酵,也有人认为黑蒜制作的温度是60℃左右,更应该叫“非酶褐变”或者氧化。更简单来讲,有点类似于红茶的“渥红”过程。
大蒜变得绵软而酸甜,特有的刺激性气味也消失了。外观近似果脯,食后嘴巴里还没有蒜味、不易上火。
对许多人来说,黑蒜的风味口感更有吸引力,而且不会引起胀气。
但黑蒜的走红不是因为对风味口感的改变,而是作为“功能食品”效果更好。
现代研究发现大蒜中有许多抗氧化成分,比如蒜氨酸(S-allyl cysteine)以及各种多酚化合物,这些物质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实验发现,鲜大蒜变成黑蒜之后,这些物质的含量或者活性大大增加了。不同的研究所选取的检测指标不尽相同,增加幅度各有差异,不过一般都显示了大幅增加。
比如有文献报道蒜氨酸的含量增加了5~6倍。还有文献检测“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清除活性”以及多酚含量,结果是分别增加了13倍、10倍和7倍。
也就是说黑蒜不仅保留了大蒜原有成分,还转化出了更多的微量元素,在增强食欲、促进消化方面也有一定益处。
黑蒜虽然看着颜值不高,但是吃起来实在是美味。鲜味乱窜、蒜香阵阵、醇香浓厚。咬一口黑蒜,甜、软、糯的质地中渗出柔和的蒜香。
独头黑蒜吃法多样,既可以直接去皮嚼着当零食,也能与排骨、鸡肉同炖,提升鲜味。
春夏常吹空调,寒湿尤重,炒菜时可以多放点蒜头和生姜,以驱体寒。
黑蒜可以行滞气、暖脾胃、消滞积,可以搭配瘦肉、生姜炖个黑蒜汤。
食用量上,建议正常人每日1至2次、每次1至2头即可。
火气较旺者,建议日服一粒即可。白血症及有关凝血不良之症状者,不建议食用。婴儿不建议使用。
不仅可以作为零食,而且用来煲汤、做菜滋味也很不错,没尝过的朋友们值得一试。
以上文案信息均为网络采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微信联系:zhsw00004版权说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们欣赏原创、更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出品:华蒜网 每天传播关于大蒜类信息 服务:大蒜知识|大蒜买卖|冷藏租赁|劳务提供|大蒜行情 二手市场|蒜圈通讯|蒜乡人物 如需发布信息加客服微信:zhsw00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