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应县南河种镇小石口村的田垄间早已弥漫着丰收的气息,千亩紫皮大蒜进入采收期,蒜农们趁着晴好天气,抓紧时间采挖、挑拣、晾晒大蒜,勾勒出一幅“蒜香里的丰收图”。 在小石口村的蒜地里,蒜农们弯腰挖蒜、轻抖泥土、整齐装车,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田间地头的忙碌身影与饱满的蒜头相映,展现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小石口村采用“大蒜+豆角”的高效套种方案:大蒜成熟期套种春豆角,蒜收后紧接着种秋豆角,既省了土地,又多了收成。
农户张立说,今年蒜的品质挺不错,个头又大,一亩地能产一万七八到两万头。豆角是前半月种的,一个月以后豆角就能采摘,豆角可以采摘两三茬,豆角也能收入两千多元。
这几天,小石口村家家户户的庭院成了“天然晾晒场”,新鲜出土的大蒜铺满地面,蒜农们趁着蒜茎水分充足,麻利地将蒜头编成紧实的蒜辫。悬挂晾晒后,不仅能延长保质期、避免腐烂,还让运输和销售更方便——这些带着“手工温度”的蒜辫,成了小石口村独特的“丰收符号”。
应县南河种镇小石口村党支部书记赵乃通介绍,小石口村的紫皮大蒜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能给农民带来超过2000万元的直接收入,他们要乘势而上发展乡村旅游,办响大蒜文化节,同时延伸产业链,开发蒜罐头、大蒜醋这些深加工产品,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小石口的大蒜卖得更远,卖得更好,把这沉甸甸的“蒜辫子”,真正变成乡亲们响当当的“钱串子”。
小石口村的大蒜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北魏时期,这里位于恒山山脉峪口,地处雁门关隘雨雾带气候区,昼夜温差可达12℃。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洪积扇土壤、矿泉灌溉的天然滋养相融合,孕育出的蒜瓣结构紧实,多呈四六瓣形态,独特品质还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应县南河种镇二级主任科员赵福元介绍,靠着独特的水土和传统的种植工艺,蒜头肥、味道浓,深受市场的认可。接下来,将延伸大蒜加工链条,继续打造小石口大蒜的品牌,把大蒜种植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小石口大蒜,让这颗金蒜真正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蒜”。
从“一田双收”的种植智慧,到“编辫晾晒”的传统技法,再到“品牌 + 文旅” 的产业延伸,小石口村正让紫皮大蒜从 “地理标志”变成“振兴名片”。小小的紫皮蒜,正串起一条从田间到市场、从种植到文旅的富民路。
以上文案信息均为网络采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微信联系:zhsw00004
版权说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们欣赏原创、更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出品:华蒜网 每天传播关于大蒜类信息 服务:大蒜知识|大蒜买卖|冷藏租赁|劳务提供|大蒜行情 二手市场|蒜圈通讯|蒜乡人物 如需发布信息加客服微信:zhsw00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