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已过,秋寒渐起。我市60多万亩标准化大蒜种植基地上,超过13万户蒜农利用晴好天气,抢抓农时,有序开展农事活动,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对于他们而言,耕种入地的不只是一粒粒蒜种子,更是新一年增收的希望。
不过,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这个秋天,我们在田间地头看到了新变化:蒜农们种植的地块在悄然改变,分散的、零碎的“小田”不见了,成方连片的“大田”相应增加了;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各式农机“大显身手”,农业生产越来越有“科技范”……这些变化,得益于我市推行“小田并大田”“一户一块田”改革。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对我市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借鉴推广邳州公共空间治理“后半篇文章”以及“一户一块田”相关做法及经验。
田还是那块田,但蒜农们种田的心态变了、理念变了、模式也变了。正所谓,观念一变天地宽。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涌向田间地头,蒜农们也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实现了“好种田”“种好田”,而这一切,将为我市大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化零为整 破解碎片化
作为大蒜主产区之一,近段时间,宿羊山镇的大蒜种植工作全面展开。在该镇苏口村,远远望去,集中连片的农田格外显眼,种植好的蒜地已经覆上了薄膜。而这些田块,就是经过小并大、弯取直等方式化零为整的田块。当初,得知村里要推广“小田并大田”“一户一块田”时,村民张宏耀十分期待。他说:“现在排水、灌溉、施肥都很方便,不用多个地块来回跑。”
今年以来,宿羊山镇在全市率先推进蒜区“小田并大田”“一户一块田”改革试点工作,涉及自然村(组)36个、细碎化地块146块。其中,苏口村现有社会人口2834人,耕地2230亩,几乎每户都有不少“细碎田”。说起小田的分散问题,张宏耀深有感触:“由于地块小,一个地块就要挖一个墒沟,雇人工不划算,导致很多边角零碎地就抛荒了。”
当初分田到户,为了尽可能做到公平分配,各家各户土地通常按照肥瘦、远近等划分成多块地。然而,随着生产力发展,“一户多田”带来的农村土地细碎化、农业生产低效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小田并大田”,确保农民在土地改革和乡村振兴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宁介绍:“我们坚持依法依规、群众自愿、程序规范、因地制宜、系统谋划的原则,将原本‘碎片化’土地并成集中、连片‘大块地’,将农民承包田块空间位置置换,简单来说就是‘承包权不变、经营权连片’。”
伴随着机械轰鸣声,田埂、高垄被推平,水塘、沟渠得以复垦,一块块宽阔平整、方方正正的大田块出现在邳州沃野乡村。量一量整合后的田块,亩数还增加了不少。目前,议堂、土山等15个镇91个行政村先行先试,实现“小田并大田”79228亩,原75647块田整合为18435块,溢出土地3323亩,土地溢出率达4.1%。
宿羊山镇党委副书记李飞认为:“通过‘小田变大田’,每家只种一块地。把界牌明确后,每户一块地多长多宽,非常清晰。邻里间‘争地边’纠纷少了很多,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科技赋农 作业机械化
大蒜是我市主导产业之一,全市常年种植大蒜60多万亩。而在大蒜主产区,一直流转这样一句话:“大蒜挣钱不好拿,不是挖坑就是爬”,足以说明人工种蒜并非一件易事。而近段时间,记者在碾庄、赵墩等大蒜产区看到,成方连片的田地里机声隆隆,数台大蒜播种机往来穿梭播种。
赵墩镇张庄村村民张少山种了13亩大蒜。记者看到,他正利用新型大蒜播种机,把一颗颗蒜种均匀地种在地里。张少山告诉记者:“以前地块零散,机械化作业困难,几乎是一家老小齐上阵。现在只需一个人操作机器,一天就能播种七八亩大蒜,省时、省力、省人工。”
大蒜收种模式的转变,是我市大蒜产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生动注脚。今年,随着农业机械化广泛推广,碾庄镇9.5万亩大蒜开启机械化种植模式,赵墩镇90%的蒜农选择采用机械化播种大蒜,宿羊山镇种植机械化率达95%……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副科长曹艳介绍:“今年,我市计划秋播大蒜面积61.5万亩,目前已播种40万亩。预计本月底基本播种结束,全市大蒜播种机械化率达40%以上。”
与此同时,位于大蒜产区的镇域还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小田并大田”改造后的水源、沟渠等工程布局,保障大蒜丰产丰收。其中,宿羊山镇就组织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690人,疏通沟渠、加宽田间道路,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宿羊山镇党委副书记李飞说:“我们对沟渠不通、田间路过窄的区域进行全方位整理,共规整沟渠18000多米,田间路加宽至四五米,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能走。”
得益于农业科技发展,从整地、起垄、播种一直到收获,不少蒜农广泛运用大蒜播种机、大蒜收获机等设备,推动“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转变。随着各镇村田地规模连片,田埂、道路等障碍逐步减少,土地得到更加充分利用,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形成了“1+1>2”的叠加效应。
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宁表示:“土地整合后,便于建设田成方、渠成网的良田,有助于推行全链条、一站式农事服务,实现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提升农业发展质效。”
规模经营 效益共赢化
农田要增量,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只有“蒜”好经济账,才能种出好日子。我市大蒜年交易量达100万吨,已形成集种植、深加工、贸易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如何让大蒜产业走得更远、蒜农获得更大收益?这么多年来,邳州一直在积极探索。
今年,依托“小田并大田”“一户一块田”改革,我市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进一步助力蒜农增收致富,这也是我市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体现。碾庄镇孔庄村有4800亩土地,通过“小田并大田”,溢出土地130多亩,村里准备将这些土地以每亩1000元的底价进行发包。
碾庄镇孔庄村党支部书记闫怀东说:“今年大蒜行情较好,群众承包土地热情很高。溢出土地属于集体,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约15万多元。”
村集体有收入,村民得实惠。碾庄镇孔庄村村民闫长富种了6亩大蒜。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家原来有8块地,要在各个地块开墒沟,至少需要1600元。现在合并成一块田,只需花200元,开一道墒沟。”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宁介绍:“各镇村探索土地托管、代耕代管、转包转让、合作经营等模式,发展多种形式土地规模经营,提升土地利用质效,推动农业产业集约发展;对新增、溢出土地,采用发包租赁、企村联建等途径,壮大规模经营,增加集体经济。”
田野上的新希望
为进一步深耕大蒜这一优势产业,看得出,邳州利用“小田并大田”“一户一块田”改革这一契机,正在进行向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种植的转变,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保障大蒜品质。而种好田、好种田、种田好,这一改革的初衷在邳州正逐步成为现实,大蒜产业乃至现代农业的新格局也由此打开,为全市乡村振兴带来了人气、底气和烟火气。
时序更替,岁物丰成。十月金秋里,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播种的希望。从“农家蒜”到“科技蒜”,这一颗颗小小的蒜头里,藏着高质量发展的密码。田野阡陌间,蒜农们干劲十足,在广袤的黄土地里打着致富的金“蒜”盘,期待着用汗水换来足丰年。
满目皆“丰”景,处处秋种忙。在邳州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小田并大田”“一户一块田”改革正让更多的土地成为丰收的沃土。天道酬勤、未来可期,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邳州大蒜这张名片一定会更深入人心,走得更远。
以上文案信息均为网络采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微信联系:zhsw00002
版权说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们欣赏原创、更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出品:华蒜网 每天传播关于大蒜类信息 服务:大蒜知识|大蒜买卖|冷藏租赁|劳务提供|大蒜行情 二手市场|蒜圈通讯|蒜乡人物 如需发布信息加客服微信:zhsw00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