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4|回复: 0

睢宁“蒜”盘啪啪响

[复制链接]

1386

主题

0

回帖

716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169
发表于 2025-10-15 11: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济宁
金秋十月,
本应是秋收冬种的关键时节,
连绵的阴雨却为农事增添了几分紧迫。
然而,在这与时间赛跑的节奏中,
睢宁县的乡村田野里,
正悄然上演着截然不同
却又同样充满希望的“秋种图景”。
一场关于大蒜的产业变革,正在不同的村庄,
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各自的增收之路。

f0f20a4f1f1f1e75e15e015779c19dfb.jpg

从“普蒜依赖”到“品种突围”

10月11日清晨的古邳镇骑河村,没有秋收后的沉寂,反而涌动着新的忙碌——数十名农户在连片的田垄间,指尖翻飞将饱满的紫皮蒜种嵌入土壤。这片曾长期种植普通大蒜的土地,今年迎来了“新主角”——紫皮大蒜“将军红”。

种植大户徐铭峥坦言,过去种植普通大蒜,收益始终在“温饱线”徘徊。

打破这一僵局的,是一次从“普蒜依赖”到“品种突围”的主动求变。

2025年初,骑河村党总支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对富硒、紫皮等特色大蒜需求旺盛,且价格比普通大蒜高,这让村两委看到了“品种突围”的可能。

“一开始谁都不敢种,怕种出来卖不出去,也怕技术跟不上。”徐铭峥坦言,当村里提出试种“将军红”时,他和不少农户一样持观望态度。为打消顾虑,村党总支书记刘松带着种植大户多次前往山东、邳州、河南等地考察紫皮蒜“将军红”种植基地,还邀请农业专家到村开展技术培训,从蒜种处理、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传授经验。更让农户安心的是,村里牵线搭桥,让睢宁县盛科食品有限公司提前“锁单”签订保底收购合同,约定采收时以2.5元/斤的价格收购,比普通净蒜市场价高出约1元/斤。

“有技术指导,还有保底收购价,相当于给我们上了‘双保险’。”徐铭峥最终决定拿出100亩地试种,“今年先用人工种,保证出苗率,等摸透了技术,明年再扩大规模。”在村“两委”的号召下,在种植大户的带动下,1000亩“将军红”试验田在骑河村迅速落地。

从“只管种”到“全链护”
在古邳镇镇区北侧,睢宁县盛科食品有限公司的冷库正满负荷运转,近8000吨睢宁本地大蒜整齐码放在货架上,制冷设备发出轻微的嗡鸣。据了解,为进一步完善大蒜种植加工产业链,2024年,古邳镇党委、政府招引了一家大蒜代购、代储、代销为一体的公司——睢宁县盛科食品有限公司。来自邳州的韩召锋就是该公司的经营者之一。

“今年是我们第一次在睢宁大规模收购储存大蒜,以前农户种蒜只能随收随卖,遇到行情低谷只能贱卖。现在有了冷库,就能错峰销售,把利润留在手里。”韩召锋告诉记者,库内的温度恒定在0-2℃,最长可保证大蒜储存24个月,大大延长了销售周期。

作为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盛科食品不仅承担了骑河村1000亩“将军红”的保底收购任务,还主动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种植—储存—销售”一体化服务体系。“我们在和村里合作前就做过市场调研,‘将军红’的富硒含量达标,紫皮外观也符合高端市场审美,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型商超、农贸市场已经提前和我们对接,明年采收后就能直接进入高端流通渠道。”韩召锋介绍。

从“一村试点”到“全镇布局”
站在“将军红”种植基地的田埂上,刘松信心满满地说:“我们不满足于只种好1000亩试验田,更想把‘将军红’打造成骑河村的‘产业名片’,今年村里在种好3500亩普通大蒜的同时,把1000亩“将军红”作为“创新突破口”,希望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让更多农户看到特色种植的效益。

骑河村的“将军红”试种,并非古邳镇大蒜产业升级的孤例,而是全镇农业转型的一个缩影。古邳镇农村办公室农技负责人赵雪介绍,作为睢宁县大蒜主产区之一,古邳镇常年大蒜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其中普通大蒜占比超90%。多年以来,古邳镇将大蒜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之一。今年先以骑河村“政企村合作+特色品种”模式为样板,计划在全镇26个行政村逐步推进“一村一品”大蒜产业布局。

“我们不仅要让各村种出‘特色蒜’,还要串起‘产业链’。”赵雪表示,下一步,古邳镇将联合睢宁县盛科食品有限公司,重点打造大蒜育种、冷链仓储、深加工项目建设,同时镇里还将搭建“古邳大蒜”公共品牌平台,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推动全镇大蒜从“散装外销”向“品牌化输出”转型,努力将古邳镇打造成苏北地区知名的特色大蒜产业强镇。

然而,就在几十公里外的魏集镇双楼村,
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没有农户指尖翻飞的忙碌,
秋种的节奏由轰鸣的“铁牛”主宰。
当骑河村通过特色品种
和全链布局深耕“价值蓝海”时,
双楼村则选择了一条依托机械化与规模化,
在传统产业中追求“效率革命”的道路。

精耕“数据田” “蒜”出经济账
在魏集镇双楼村的百余亩滩涂地上,不见往年弯腰弓背的繁忙人群,取而代之的是两台不知疲倦的“铁牛”在轰鸣中来回穿梭。机器内部,蒜瓣如士兵般被精准调整至“蒜头朝上”,稳稳植入泥土。村党总支书记夏东庆蹲在地头,眼中充满期待。

“我们为了增加集体经营收入,和邳州的种植大户合作,由他们提供技术指导,种上了这一百多亩大蒜。”夏东庆一边伸手扒开泥土,仔细查看大蒜栽种的密度、深度,一边为记者算起了一笔经济账。

“按照往年产量,大蒜预计亩产在4000斤左右,市场价大约2块钱一斤,这样每亩毛收入能有8000元。”夏东庆说,“去掉成本,今年这一百亩大蒜,预计能为村集体带来30万元的纯收入。”

这笔过去不敢想的高效益,核心秘诀就藏在那来回奔忙的播种机里。

“三省”机械化 破解种植老难题
机械种植的好处,夏东庆总结为“三省”:省钱、省时、省工。

“机器播种,首先保证了株距和行距的统一,这是高产的基础。”他指着整齐的田垄介绍,“现在我们用机器,一台一天能种十亩,费用1500元。同样的工作量,如果用人工需要20个劳动力,成本要在2500元以上。”算清楚这笔账后,更加坚定了双楼村机械种植的道路。

从整季来看,机械化的优势更为惊人。夏东庆进一步解释道,如果从种到收全部采用人工,每亩成本高达4000元。而现在采用机械化作业,综合成本能控制在3000元左右,足足节约了1000元。

拓宽增收路 滩涂地生“金”

夏东庆介绍,双楼村的集体增收有多种渠道。全村共有可耕土地2850亩左右,其中1500亩流转出去,由种植大户承包。“发包后,我们每亩收取50到100元的服务费,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增收约10万元。”

今年,村两委整理废弃的百余亩滩涂地,引进邳州成熟的机械化大蒜种植模式,将会为村集体收入增添新的动能。夏东庆介绍,之所以选择与邳州合作,正是看中了其先进技术带来的实在效果。“人家种植效果好,去年他们用机械收获产量高。”

播种的机械化,也为后续的收割机械化铺平了道路。“等到收获季节,我们同样计划采用机器收割,这将再次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夏东庆对未来充满信心。
记者从我县相关部门了解到,今年我县大蒜种植面积预计突破15万亩,由于天气原因,今年播种时间有所推迟,截至目前,全县大蒜播种面积约2万亩。此外,今年大蒜种植的一大亮点是地膜的“更新换代”——我县正大力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同时将“严禁使用非标地膜”作为一项硬性要求。
一边是双楼村用现代机械
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革命”,
追求着节本增效的规模化收益;
一边是骑河村以特色品种和
全链布局开启的“价值探索”,
瞄准着高端市场的品牌化未来。
两种模式,路径不同,却殊途同归。
它们共同勾勒出睢宁大蒜产业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最生动的剪影
以上文案信息均为网络采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微信联系:zhsw00004
版权说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们欣赏原创、更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微信:zhsw00004
- END -
出品:华蒜网
每天传播关于大蒜类信息
服务:大蒜知识|大蒜买卖|冷藏租赁|劳务提供|大蒜行情
二手市场|蒜圈通讯|蒜乡人物
如需发布信息加客服微信:zhsw000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X

GMT+8, 2025-11-7 12:26 , Processed in 0.04441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