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地处山东的这个小村
还是一个靠着吃救济粮 村民穷的叮当响的贫困村
如今,这里云集着110家企业 每年能创造20亿的销售额 村民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这一切,都因为俩字:大蒜 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的崔口村 每年大蒜出口量占全国70%左右 占全球出口总量超50% 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大蒜第一村”
改种大蒜来致富
1978年,山东省金乡县崔口村还在吃国家救济粮。为了走出贫穷,时任村支书韩允其和村两委商议,决定靠种植经济作物带领村民摆脱穷根。
几番研究,适应性强、产量稳、价格高、效益好的大蒜在几类农作物中拔得头筹。且大蒜的种植和小麦管理方式类似,村民容易上手。韩允其当即决定,给村民免费发放蒜种,带领全村人一起大面积种大蒜。
到了夏收的时候,村民们惊喜地发现,一亩大蒜能卖1000多块钱,相当于3年的麦子钱。这样直接的对比数据,是最好的鼓励。第二年,不用村委再挨家挨户的动员,大家都自发地把家里的地全部种上了大蒜。
同时,崔口村引进了滕县(现滕州市)白马山试验田里的无苔大蒜,不仅改善了本土大蒜的个头,连产量也翻了一番, 新的杂交品种1亩产量又相当于原来品种的3亩。
村民们喜出望外,大蒜的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增。到了1986年,几乎全村的土地都种上了大蒜。不仅如此,崔口镇靠种大蒜致富的消息在周边传开,到了90年代,金乡县种植大蒜面积由500亩上升到70万亩,还带动周边地区种植200多万亩。
目前,金乡县已将崔口村致富的成功经验推广至整个县。通过大力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等科学种植技术,产量大大增加,亩产可达2400斤,品质也得到极大提升。金乡成为全国大蒜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县之一。
将大蒜价格掌握在自己手中
正常情况下,大蒜的存储时间只有3个月。产量飙升的同时,市场关系供大于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蒜价格曾一度被蒜商“掐”到一毛钱一斤。当时,崔口村的路旁、水沟中、地里……到处都是被“遗弃”的大蒜。
种了好几年大蒜的崔口村人,深知大蒜是个好东西,不愿遇到问题就轻易放弃。引入冷库,势在必行。
崔口村当下就成立了冷藏、购销公司,以通电、通水、通路、免3年房租的“三通一免”举措,吸引了不少冷库进驻。
村民韩兆玉回忆道,当年家里收获的大蒜,他直接放入冷库存了一段时间再拿出来销售,赚了三倍的钱。看着冷库供不应求,韩兆宇决定自建冷库。他联合兄弟五人一共投资了70万元,创立了公司,一年下来,能储藏2000余吨大蒜。仅两年时间,韩兆玉和兄弟的投资就回本了。现在,他和家里亲戚共同投资的冷库有17个之多,储藏能力达1.7万吨。
如此一来,大蒜价格的主动权,又回到了村民的手中。
大蒜加工延长产业链
冷库,并不是崔口村人唯一的秘密武器。与大蒜交易市场一街之隔,有着一排密集的大蒜加工厂。
为了支撑村里的大蒜产业,崔口村建成了具有国家资质的济宁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山东省工程技术大蒜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进行大蒜优良品种选育,以及产品研发。黑蒜、蒜粉、蒜粒、大蒜胶囊、大蒜素等,都是他们的专利产品。
独头黑蒜是崔口村人引以为傲的一款产品。将精选出来的优质独头蒜,经过特殊的发酵工艺及加工工序后,鲜蒜辛辣的味道没有了,反而变得香甜软糯,还有一定的保健功效,是很多食客的心头好,在国际市场上一头可卖到50多元。
除了黑蒜,在现如今的加工厂,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大蒜产品。直径五六厘米的大蒜从机器出来后,有的变成1毫米厚的蒜片,有的被粉碎成规格80-120目的蒜粒或者120目以上的蒜粉。
另外一个无菌车间内,工人师傅正在用进口棕榈油烹制油炸蒜粒和油炸蒜片,炸一遍就换一次油,时间误差不超过1秒。油炸的成品一般出口到日本和韩国,每吨价格高达4万多美元。比起粗加工的大蒜产值,至少翻了10倍。
在大蒜研发中心,科研队伍正在将大蒜深加工为具有消毒杀菌的蒜氨酸,高纯度蒜氨酸每克的价格高达2万多元,按照0.6%-2%的含量、0.2%的提取率,一头50克左右的大蒜中能提取出至少2000元的蒜氨酸。
从种小麦,到种大蒜;从毫无存储条件,到冷库进驻;从粗加工,到研发深加工......在大蒜串起的产业链上,崔口村完成了华丽的产业转型,实实在在地担起了“中国大蒜第一村”的名声。
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金乡大蒜看崔口。如今的崔口村和金乡县享有着“世界大蒜交易晴雨表”和“全球大蒜行业华尔街”之美誉。
以上文字信息均为网络采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微信联系:zhsw00002版权说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们欣赏原创、更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出品:华蒜网 每天传播关于大蒜类信息 服务:大蒜知识|大蒜买卖|冷藏租赁|劳务提供|大蒜行情 二手市场|蒜圈通讯|蒜乡人物 如需发布信息加客服微信:zhsw00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