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阿城区阿什河街道聚焦“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将其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发展路径,经过多年的培育,如今,各村的特色产业呈现出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铺就出一条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乡村振兴之路。
大蒜村,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呼兰的葱,阿城的蒜……”一句妇孺皆知的顺口溜道出了哈尔滨响当当的地产品牌。其中,阿城蒜指的就是阿什河街道白城村生产的大蒜,白城村也成为有名的大蒜村。
10月,虽然不是大蒜收获季,但这个村很多人家的库房里都挂着很多大蒜种子,为明年春耕生产做好了准备。白城村大蒜种植历史可追溯到900年前的金代,多年来,这个村一直在种植大蒜,大蒜的种植品种也从曾经的白皮蒜变成了如今的紫皮蒜、独头蒜,大蒜已成为白城村的一项重要产业。 村民田亚霞算得上是白城村的种蒜大户,她介绍,大蒜从每年的4月初就开始种植了,比其它作物要早一些,7月初开始收获。由于阿城蒜口感好、辣甜适中,品质上乘,广受消费者喜爱,每到收获季,白城村都要热闹一阵子;届时,四川、广东、辽宁等地的客商会云集于此,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解决了销售问题。这几年的大蒜行情一直不错,村民的收入也较为稳定,生活日渐富足。前不久,阿什河街道和白城村相关人员又外出考察,谋划延伸大蒜产业链条,对大蒜进行精深加工,助推大蒜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阿城蒜的品牌影响力。 蔬菜村,持续供应冰城“菜篮子” 白城村的大蒜出名,与其相邻的东环村则以棚室蔬菜生产闻名,这个村有400余栋蔬菜大棚,是有名的蔬菜村。10月20日,记者走进东环村王秀影家的大棚,王秀影正在收割油白菜。这是她家今年种植的第四茬蔬菜,也是最后一茬,每天下午会有村里的菜贩过来收菜,然后运到主城区的蔬菜批发市场出售,第二天一早就能摆上市民的餐桌。在另外两栋大棚,里面的香菜和菠菜长势旺盛,也即将上市销售。
东环村的蔬菜从每年的正月就开始上市出售,头茬是婆婆丁,进入4月份后,香菜、油菜、菠菜、生菜等10余个品种的蔬菜陆续上市,能一直卖到11月份,年产蔬菜超过1000万斤,持续供应冰城市民的“菜篮子”。
蔬菜生产也为很多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育苗、割菜都需要大量人手,一名妇女一天能赚100多元。近两年,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陆续回村从事蔬菜生产,通过棚室蔬菜生产,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笤帚村,勤劳双手扎出幸福生活 阿什河街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辖区的几个行政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民合村着重发展笤帚产业。在民合村黄土岗屯冯长云家的大门口处摆放着一排笤帚,冯长云介绍,这是刚刚扎好的笤帚,还有一些潮湿,需要在外面晾晒一下才能运走。
今年50出头的冯长云介绍,他从事扎笤帚这项工作已经有30多年了,多年来,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体,笤帚销往湖南、湖北等多个省份。这些客户通常提前半个月下订单,扎好后通过物流运走。现在,家里雇用了10多名村民,这些村民每天早早就过来扎笤帚,下午两三点钟就回家休息了,每人每天少的能赚80元,多的能赚200元。秋收这段时间,大家扎完笤帚就回家忙秋收了,家里活也不耽误干。
民合村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民合村有10多个扎笤帚的小作坊,每年生产笤帚300多万把,每个小作坊都雇用10多位村民,主要以村里妇女和老人居多,还有一些邻居的村民,通过发展扎笤帚这项产业,村民们的收入持续增加,幸福指数也日渐提升。 阿什河街道围绕产业强街这一发展战略,正在向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方向发展,不断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让特色产业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以上文案信息均为网络采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微信联系:zhsw00002
版权说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们欣赏原创、更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出品:华蒜网 每天传播关于大蒜类信息 服务:大蒜知识|大蒜买卖|冷藏租赁|劳务提供|大蒜行情 二手市场|蒜圈通讯|蒜乡人物 如需发布信息加客服微信:zhsw00002
|